超高层建筑设计与中低层建筑相比,结构不仅要承担重力载荷,还必须承担较大的水平载荷(比如风力、地震作用等)。 随着房子的高度增高,水平荷载经常成为设计的控制因素。
简单来说,超高层建筑可以看作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悬臂梁,当侧向荷载为倒三角荷载时,在荷载效应和建筑高度的关系上,轴力n几乎与建筑高度h成正比,结构弯矩和位移与建筑高度h成指数关系。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性决定了结构抗侧力体系的选择合理地成为结构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结构达到一定高度后,每增加一层,抵抗侧向载荷所需的结构材料要比中低层建筑多得多。因此,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采用抗侧更高效的筒体结构及其衍生结构形式,主要有筒体结构、束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巨型结构、连体结构和其他一些新的结构体系等。
为了避免以往集中中心型布局导致的无节点线性空间的出现,我们希望创造用分离型耦合偏移型核心筒布局释放城市界面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削减底部核心筒,进一步激活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的相互作用。
利用西侧的四根巨柱,将偏置在东边的核心筒结合,形成整体的垂直结构,最大限度地解放办公空间。 在4个避难层上分别设置环状桁架,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建筑形态内凹陷形成的灰空间,渗透到大厅和商业空间的内外,与底端的沿途广场共同建设开放的城市大厅。被削减的核心筒中的垂直传递电梯将第一层与可转让、自有的两个空中大厅有效连接,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从两个空中大厅到达各自的楼层。
随着生产工具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变化,工作场景更加灵活。办公空间不仅仅是服务于工作的容器,扩展为功能复合的多元化场所——囊括了高效便捷的商务配套、开放包容的交流空间,以及丰富的休息娱乐空间。这些新的公共空间将有效促进团队之间的高度互联,加强人与人的交流合作,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空间的效率、体验感和丰富性成为现代办公室的普遍追求。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日常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是只停留在实现一个目标上,还是通过获得和积累新的知识和观点来完善世界观,成为更好的自己?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创造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单一型的流水线生产逐渐演化为共享、交流、合作的模式,特别强调个人的价值发挥,现代办公空间要求成为能够为个人提供成长、学习、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