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及相关规则制定的建设性姿态,也反映出我国致力于扩大开放对接国际高水平规则标准的坚定决心。可以预见的是,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将不断增强。
作为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之—,建筑业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一直备受关注。要改变这种现状,各参与方必须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建筑业的新要求,提升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持续推进。
“三化融合”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中,建筑业的发展定位和自身发展阶段要求,都是“高质量”。若将高质量要求具体化,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产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我国经济已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物质产品从极大丰富到出现过剩,个性化定制渐成为潮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产品从“有”到“好”转变,将品质提升、用户感受放在第一位,生产过程实体化、数字化紧密融合创新成为必然趋势。
建筑寿命必须延长。未来,打造百年建筑、绿色建筑将成为常态。一是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必须有体系化思路,这要求设计、材料、施工、维护等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筑必须安全适用、健康舒适、经济美观,与城乡建设相融合,既有原创性、时代性,又有传承性,这要求建筑品质、品位的全面提升。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通全产业链条,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升级是关键。
建造方式必须改变。未来,工程项目建设应由更少的人、花更少的时间和成本、用更低碳的方式完成。这要求建筑业必须不断提升生产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向工业化转型是重要方向。
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走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三化融合”之路是必然选择。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质上已打响“三化融合”的发令枪。
认知升级保障数字化转型成功
当前,部分建筑业领军企业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数字化面前踯躅不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对数字化认知不足,在转型中要么对数字化期望过高,顶层设计出现了失误;要么将数字化当成了纯粹的技术工具,没有与业务实现融合。
“数字化将颠覆建筑业”“数字化只是管理工具”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首先,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对数字化转型进行定位、规划,企业一把手一定要牵头推动,统一思路、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有机联动、实现引领。其次,企业数字化应当与业务深度融合,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岗位数字化、项目管理数字化、企业决策数字化,向“项企一体化”努力。从管理角度看,先要做到业务数字化,提升业务水平,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打造核心能力;进而深化至企业级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规模化提升管理效率,打造核心竞争力;然后赋能数字化业务,利用数据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高效决策,集约经营。最后,数字化转型,应当从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数字化转型初期,要以最小的代价,切入企业发展要害所在,并尽快收到实效。很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投入资源多、时间长,但一直不能落地,这样的数字化很难持续,也不是转型的真正目的。
如果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不能上升到“先进生产力代表”“改变生产关系”的高度,转型很难成功。说到底,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纯粹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其本质是打造产业数字生产力,重塑数字生产关系的过程。
在打造数字生产力方面,数字建筑(物理实体建筑+数字虚体建筑)使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成为了现实。在改变生产关系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后,与用户的无缝连接成为现实,服务场景变得无限、无界;内部组织关系从割裂到透明,从迟滞到高效;与同行间通过整合产品与服务供给,共同创造价值,形成资源共享、生态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让“使能者”为数字化转型赋能
只有依托数字技术,培育建筑产业新生态,建筑业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而新生态的培育和建设,需要两类主体的共同努力、协同发展。这两类主体,一类是产业运营者,包括建筑业企业和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运营公司,另一类是专注服务建筑业的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了解建筑业运行逻辑,拥有技术能力和数字化工具,可以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平台化综合解决方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帮手。使能者,是以技术驱动、以客户为中心,高强度投入研发,以提供建设工程领域专业数字化应用为核心基础,以产业大数据、产业新金融等为增值服务,不断实现自我升级、自我赋能的科技企业。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成就客户、成就自我,是使能者的使命。
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的,是给企业带来价值。企业向数字化转型,要了解数字化本质,要亲自下水游,更需要使能者的保驾护航,循序渐进,才能顺利到达彼岸。